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中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该船1984年在前苏联基辅造船厂建成。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改装后的“大洋一号”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大洋一号”排水量5600吨,长104米,宽16米 。

目录

“红船”背景

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启航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启航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原名“彼得安德罗波夫号”。它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赫尔松船厂建成下水。

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将其命名为“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开展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底质和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为中国的大洋科考事业做出贡献。因此,“大洋一号”在业内被称为“红船” 。

改装升级

为了适应中国大洋资源研究开发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向多种资源的战略转变,以顺利完成“十五”计划提出的新任务,在国家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充分论证,中国大洋协会于2002年对“大洋一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

改装的重点内容包括:增装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甲板收放设备,改善生活及安全设施,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提高通信、导航和驾驶能力。

根据批准的增改装计划,“大洋一号”于2002年12月完成了近1年的现代化改装。新增的动力定位系统、网络系统以及先进的深海调查设备和系统化的实验室布局,使其调查能力大为增强。

技术特点

改装自研

返航返航

“大洋一号”经过2001年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历时近一年的“精心打造”,经过现代化改装后,配备了中国自主研发设备:现代化船舶网络系统,6000米深拖光学系统,4000米测深侧扫声学深拖系统,3000米浅地层岩芯钻机,3000米电视抓斗,3000米海底摄像连续观测系统,船载深海嗜压微生物连续培养系统以及多种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取样设备如多管、箱式、拖网等 。

科考装备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上设有: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船上共有10多个实验室,分布在三、四层船舱。

深海可视采样系统,装置在大洋一号船尾,俗称“电视抓斗”,连接它的缆绳有数千米长。该系统为科考安上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它能将水下6000米海底地形地貌、矿物、生物的图像传到考察船上,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

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具有“海洋顺风耳”功能,是此次大洋科考中的另一件“利器”,它可以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的声音,并可利用声波回声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深海异常环境探测系统是调查深海环境基线的重要工具之一,利用该系统上搭载的传感器不仅可以收集海底温度、盐度、酸度以及浊度等信息,还可以“嗅”到海底溶解在海水中的气体。

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不仅可以对海底一览无遗,还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岩芯直径60毫米,岩芯长度可达500毫米,同时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近底地震探测仪(OBS)、声学深拖系统和深海生物组合取样器……在甲板上,多种在航次调查中首次投入使用并全部获得成功的调查设备次第排开。

深海异常环境探测系统不仅可以收集海底温度、盐度、酸度以及浊度等信息,还可以“嗅”到海底溶解在海水中的气体。为对深海底水样和沉积物进行详细分析,并保持样品原有的自然条件,研制了水样保温保压取样系统和沉积物保真取样系统。

性能数据

长度
104.5米
宽度
16.0米
吃水
5.60米
排水量
5600吨
最高航速
16节
巡航速度
12节
乘员
75人 (船员25人, 调查人员50人)

服役动态

大洋一号大洋一号
环球首航

大洋一号科考船于2005年4月2日启航,进行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2015年恰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辟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纪元。这次“大洋一号”远赴重洋,对于增进同有关国家的友谊,提高国家人民的海洋意识,将具有同样深远的意义。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据科学探明,占地球表面积49%的2.5亿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底区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战略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国际海底区域已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取得四大成果:一是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三是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地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获取热液喷口的矿物成分、流体化学性质及生物组成等相关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认识热液形成的地质过程及热液喷口矿物、化学及生物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四是通过对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的调查研究,有望寻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

2006年1月22日上午,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在胜利完成中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后返回青岛港。此次科考制定的3个目标全面完成。

历次科考

从1995年开始到2005年,“大洋一号”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2005年科考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中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2006年1月返回青岛。

2010年科考

“大洋一号”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于2011年12月11日返回青岛,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科考

2012年3月26日,“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驶离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于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远洋科考任务。预计历时380天,计划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岛,航次主要任务是在印度洋、大西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生物资源和环境调查,同时兼顾相关科学问题的调查研究,计划停靠塞浦路斯、尼日利亚、巴西、南非和毛里求斯补给 。2012年8月29日,大洋一号完成为期9天的中国尼日利亚联合海洋调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 。

2012年12月28日,“大洋一号”科考船完成第26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后,返回青岛母港,历时245天,航程38030海里。2012年4月28日从海南三亚起航,穿越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西北印度洋作业。完成任务后,经过亚丁湾进入红海,穿越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首次停靠塞浦路斯利马索尔港后,驶入南大西洋,穿过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最终通过台湾海峡返回青岛。

这个航次还成功开展了被誉为“中尼两国海洋科技合作的开创性之旅”的中尼首次联合调查航次,这是首次在非洲国家专属经济区开展以中国为主的国际合作调查。在尼日利亚西部大陆边缘获得了高精度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填补了尼日利亚在此区域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空白,也使中非在海洋科技领域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远洋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16日10时从青岛起航,赴中国南海执行为

期22天的船舶与设备综合海试任务,备战中国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务。

2015年科考

2015年6月18日上午9时,“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停靠青岛团岛码头。自2014年11月16日从三亚启航,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大洋一号”第34航次科考任务胜利完成。

科考成就

“大洋一号”第三十四航次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6方面重要成果

一是切实履行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在合同区26个区块内开展了4千米间距的综合热液异常探测测线调查,圈定了多处矿化异常区,对龙旗、断桥等典型热液区的分布范围和构造特征取得新认识;

二是实践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工程化勘探,开展了沉积物化探、近底磁力等勘探方法探索,实现了海底视像底质类型现场解释与填图,效果良好,形成了一套海底矿化异常区圈定的探测方法;

三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进取者号”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电法探测仪等硫化物勘探关键设备取得应用突破,获得了断桥热液区岩心序列样品,显示了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四是在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了2个断面的环境基线调查,成功回收4套锚系,获取了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的年度环境基线资料及生物样品;

五是系统获得了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部分区块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方面数据和样品,这些资料和样品将为科学家研究该区的硫化物评价、环境评价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提供重要支撑;

六是科考队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本航次第五航段对中印度洋海盆大约8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海底进行了地质取样和同步连续浅地层、多波束测量。科考队利用船载分析仪器对获取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现场测试分析,在15站样品中检测出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达到了成矿条件。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智慧养老    下一篇 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