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铜鼓县

铜鼓县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径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介湖南省浏阳县(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辖6 镇3乡4个国有林场。、总面积1547.7平方千米。2005年末全县人口131005人。
中文名称
铜鼓县
外文名称
Tonggu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江西省宜春市
下辖地区
6镇3乡4个国有林场
政府驻地
永宁镇
电话区号
0795
邮政区码
336200
地理位置
江西省西北部
面积
1547.7平方千米
人口
14万人
方言
怀远话(客家语铜鼓片)等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青少年游乐园、大段水库人工湖等风景区
车牌代码
赣C
拼音
Tóng Gǔ Xiàn
行政代码
360926
名人
帅家乾(书法)胡浚源(文学)等

目录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山川秀美,土地肥沃,资源富饶。全县人口13.6万,面积1547.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8人/平方千米,为江西省最低,县府驻永宁镇,辖6镇3乡。人口以本地人和梅县客家人为主,分别占总人口60.3%、30%,男女比例为1:1.6,通行赣方言铜鼓本地话及客家话(梅县语)。在外铜鼓籍贯人口约6万人,在外铜鼓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44.1%,在外铜鼓人主要集中在广东东莞、深圳、中山,福建厦门、福州,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海外铜鼓籍贯人口约4800人,海外铜鼓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0.3%,海外铜鼓人主要集中在伊拉克、美国和英国。 

主要特征

一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铜鼓县是湘颚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宋任穷、腾代远、黄公略、王首道、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转战铜鼓。 在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解放后,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介湖南省浏阳县(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50%的竹木资源处于粗加工状态,有大量的其他森林资源以及药材、高岭土、花岗岩、硅石、地热泉等资源可在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有5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供开发利用。

三是水电资源丰富,有3万多千瓦的水力资源可开发利用;四是草场资源丰富,全县有草山草坡面积37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连片的天然草场有4个,发展草食动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铜鼓县坚持“林业强县、工业富县、民营活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创县域经济特色”的

1927年9月,毛泽东在铜鼓亲自领导和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全县辖6个镇、3个乡:永宁镇、温泉镇、棋坪镇、排埠镇、三都镇、大段镇、高桥乡、港口乡、带溪乡。共有10个居委会、10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永宁镇。

历史发展

商周属艾候封国,故后袭称艾。

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因县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称为“铜鼓石”,故得名。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设铜鼓厅,在为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

1912年,铜鼓废厅建县。

1985年4月18日,设立花山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1993年1月3日,撤销大塅乡、排埠乡、棋坪乡,设立大塅镇、排埠镇、棋坪镇(赣民字[1993]2号批复)。1993年11月17日,带溪乡政府驻地迁至大塘村(赣民字[1993]168号批复)。

铜鼓县铜鼓县

1995年6月21日,撤销三都乡,设立三都镇。(赣民字[1995]109号批复)。1995年12月12日,撤销二源乡,并入永宁镇;撤销石桥乡,并入温泉镇;撤销丰田乡,分别并入永宁镇和排埠镇(赣民字[1995]248号批复)。至此,全县辖6个镇、7个乡:永宁镇、温泉镇、棋坪镇、排埠镇、三都镇、大塅镇、港口乡、幽居乡、高桥乡、西向乡、带溪乡、古桥乡、花山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1616人;其中: 永宁镇 35332 、温泉镇 18646 、棋坪镇 10003 、排埠镇 11165 、三都镇 12062 、大段镇 11013 、花山乡 2319 、高桥乡 5251、 幽居乡 2859、 港口乡 5036、 西向乡 3150 、带溪乡 8221 、古桥乡 6559(人)。现在有

2009年,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基本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纵览一年来的工作,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计,部分经济指标实现了位置前移,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回升较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打开了一个“工业企稳回升,农业持续增长,产业异军突起,项目异彩纷呈,和谐建设有力”的大好局面。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GDP)158440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7%,人均GDP为12187.7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07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62240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59393万元,增长17.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22.1:39.7:38.2发展到23.2:39.3:37.5。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

铜鼓县是客家之乡,铜鼓县人口的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

教育科技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大量的客籍人从广东、福建及江西的赣州迁徙到此。客家人崇文尚武,清道光十七年(1837),客家众姓集资开办了铜鼓第一所书院——奎光书院,创造了传承中原文化培育英才的条件。自北宋到清末,先后考取进士19名。举人116名。

2012年末,铜鼓县有中小学校9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6622人,其中普通高中1491人,职业高中547人,初中3964人,小学111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巩固率100 %,小学升初中率100%,铜鼓县高考二本上线242人,三本上线62人,专科上线248人。

2012年末,铜鼓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2085 人,2012年争取上级科研项目19个,申请专利26项,当年授权18项。

文化卫生

2012年末,铜鼓县有县级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1.5万册,县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

广播电视事业方面。2012年末,铜鼓县有电视差转台4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0个,电视覆盖率达98%;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达82%。

2012年末,铜鼓县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9个,病床337张,有医卫技术人员474人,其中:医生 128人,卫生防疫人员28人。

民政优抚

2012年,铜鼓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817 元,比2011年增加4324元,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5267.2元,比2011年增加 581 元,增长11.03%。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石泉县    下一篇 湄潭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