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巴以冲突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目录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这就是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建国的最主要理由。

19世纪末叶,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思潮也因此兴起。1881年,俄罗斯籍犹太人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新著《犹太国》,完整阐述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排除了阿根廷、南非和乌干达等作为犹太复国的选择目标,最终把巴勒斯坦作为犹太人回归故土的寻根之地。

1917年11月2日,英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声称“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加以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圣经记录

巴勒斯坦地区也曾是犹太人的故乡,而且文本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就以《圣经》为例,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们都认为不能从《圣经》中汲取太多的信息--这不是因为当中的记载不真实,而是因为难以证实它的真实性;再者,《圣经》只是一种信仰的产物--不过,由于大部分内容都被现今的犹太人所接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地了解故事的轮廓,因为今天的冲突以及耶路撒冷问题与宗教原因息息相关:

故事开始于上帝告诉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远赴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国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样。于是亚伯拉罕带领他的妻子和儿子们来到迦南,这大概就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人的证据。他的儿子以撒(Isaac)和孙子雅各(Jacob)都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个儿子,由于约瑟梦见在收获时,哥哥们的麦捆围着他的麦捆一圈,并且哥哥们的麦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麦捆。于是约瑟预示,哥哥们甚至父亲都会向他臣服。这使得11个哥哥们全非常憎恨他们的兄弟约瑟,认为他自命不凡,于是把他卖到埃及当奴隶。不过约瑟有一个解梦的本领,深得埃及国王的喜爱,于是他被封作宰相。后来雅各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埃及投靠约瑟,并大量繁衍他们的后代,这些后代就第一次被称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为其斗争或者是与上帝作斗争)。埃及国王看到繁盛的犹太人,视他们为威胁,为了除掉这个隐患,他找借口把这些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怜的犹太人反抗了,于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诫,带领以色列人返回故乡的故事。后事冗繁不再详叙。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以色列王国,而他们有两位出色的国王,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期间,发展贸易,以武力维持其统治,使以色列发展到鼎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这样就为巴以冲突的症结难解奠定了根源。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但这个观点并不为穆斯林认同,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历史纠葛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受到阿拉伯世界国家排挤,双方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五次发生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谴责恐怖主义。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谈判之后,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计划。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1994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2000年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圣殿内存放圣物“约柜“。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被巴比伦所灭,之后圣殿被毁,公元前520年又重建圣殿,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圣地。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主要人物

阿拉法特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1929.8.24—2004.11.11),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巴勒斯坦国总统、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解执委会主席。中东政治家,军事爆破专家。是一位逊尼派穆斯林。

拉宾(Yizhak Rabin)

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沙龙(Ariel Sharon)

沙龙,阿里埃勒 (1928年2月26日-2014年1月11日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前外交部长。议会议员。

武装组织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

“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主张扶助穷人,并且兴办一些慈善事业。政治上,它主张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公开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员,秘密部分指负责组织、动员游行和斗争的领导成员,军事部分则是训练有素、专门从事暴力活动的武装分子。哈马斯正式成员约2万多人。

哈马斯成立后,曾策划了多起针对以占领军的示威和袭击行动,制造了多起爆炸事件,还不时袭击以边防兵,绑架或暗杀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在以国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马斯被以色列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取缔其一切活动,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在反抗以斗争中,哈马斯曾一直与巴解组织并肩战斗,是巴勒斯坦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但是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哈马斯与巴解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反对与以色列和谈并一直坚持反对以色列的暴力斗争。 亚辛说:“使用自杀式炸弹是任何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权利。以色列人只懂得这种民主。”这位65岁的老人就是哈马斯的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 亚辛说:“这是我们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弹,他们会跪在我们面前求饶的,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恐惧,他们正在担心下一颗炸弹会在哪里爆炸。哈马斯终究会赢的。”

和平计划

计划提出

2001年5月4日“米切尔报告” 2000年9月底,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巴以和谈陷入困境。为了促使巴以双方早日结束冲突,重归和谈轨道,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10月,中东问题多边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巴以暴力冲突的起因。巴以双方应立即无条件停止暴力冲突;共同创造一个缓和期;采取步骤重建相互信任;巴民族权力机构努力打击恐怖主义;以政府必须全部冻结在巴控区内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以方取消对巴城镇的轰炸和封锁;双方重新恢复安全方面的合作。但由于以色列沙龙政府采取的强硬政策,以及巴以愈演愈烈的暴力冲突,“米切尔报告”一直未能得到落实。
2001年6月5日“特尼特停火计划” 2001年4、5月间,巴以流血冲突加剧。为了寻求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良策,阻止巴以冲突升级,国际社会在中东地区展开了密集外交斡旋。巴勒斯坦应立即逮捕巴激进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者组织的成员,停止反以宣传,收缴在巴自治区的所有非法武器,并停止为那些袭击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犹太定居点的“恐怖活动”提供帮助;以色列则应保证不对巴方目标进行袭击,并将军队撤回到2000年9月28日巴以爆发冲突前的位置,结束对巴自治地区的封锁。对于“特尼特停火计划”,巴民族权力机构发表声明表示全面接受。以色列虽然也宣布原则接受此计划,但终因沙龙坚持必须有一周“绝对平静期”等先决条件而未能予以实施。

2002年3月28日“阿拉伯和平倡议“阿拉伯和平倡议”是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的中东和平建议为基础而通过的。该倡议要求以色列撤出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接受建立享有独立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难民问题。在此前提下,阿拉伯国家将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保证其安全并实现正常关系。

2003年5月30日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这项计划为永久解决以巴冲突问题,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巴两国和平共处的构想。结束以巴冲突将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开始起至当年5月),以巴双方将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当年6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斡旋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将为此召开国际会议。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以巴双方将就最终地位进行谈判,并在2005年达成协议,最终结束双方的冲突。中东问题斡旋四方将就此召开第二次国际会议。

主要阻力

对于双方政府来说,几十年来的战争与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巴以政府曾签定过不少和平协议,但总是在谈判的最后阶段因为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而且各个调解方案和协议都因为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不了了之。

这都归结于民族根深蒂固的仇恨和相互的不信任感。特别对于以色列政府,作为拥有强大武力军事优势的一方来说,立足于本民族的利益,一起自杀性爆炸即可引起对巴居住地的狂攻滥炸或者摧毁民房。这样哈马斯恐怖等恐怖组织在暗,不断制造自杀式爆炸;以色列军队在明,恐怖组织的任何举动都成为他们攫取的把柄,肆伺机报复,这样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稳定,也不利于政策的实施。

沙龙是以方强硬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经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激起了延续至今的冲突。而且他在当总理期间,以租金和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以色列人定居约旦河西岸,同样引起巴勒斯坦人的不满。而在巴勒斯坦方面,极端的代表是哈马斯抵抗运动,它的精神领袖亚辛曾经说过:“阿拉法特有他自己的做法,我们有我们的做法,自杀性爆炸不会停止。”可见巴勒斯坦内部已经产生严重的分歧,而且巴民族解放组织不能左右恐怖组织的行为,实际上在巴勒斯坦境内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恐怖组织,一旦意见严重分歧或者解放组织明确干涉恐怖行为时,就有可能引发内战,使得阿拉法特和新任领导人阿巴斯不得不对其心存戒备。沙龙就曾因为认为阿拉法特有指使恐怖袭击的嫌疑而对其官邸进行围堵,可见恐怖组织的问题已经能够左右冲突的发展。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约旦港口城市亚喀巴同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举行三方会谈。此次三方会谈是在以巴都表示接受由美国、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四方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的背景下举行的。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以巴双方抓住这一契机,在重启和谈与结束流血冲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是在双方握手表示接受并努力实现路线图以后,哈马斯又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其领袖公开谴责阿巴斯背叛了巴勒斯坦的利益,而消息表示阿巴斯并不会和哈马斯领袖接触和谈判。此后以方展开报复行动,本来出现的实现和平的一线生机又蒙上了乌云。

美国干涉

“9·11”事件后,美国内亲以的强硬派势力明显上升,在巴以问题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国公开支持以对巴激进组织的袭击采取报复行动,将巴激进组织定性为“恐怖组织”,要求巴更换领导人,默许以软禁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布什先后7次邀请沙龙访美,但他却没有与巴领导人举行过任何形式的会晤。然而,美国的做法不仅没有使以色列从它的“呵护”中得到好处,反而使巴以冲突越演越烈。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地区反美情绪的一个重要根源。布什政府不得不调整其中东政策,寻找平息巴以冲突和解决巴以争端的途径。早在对伊战争的准备阶段,美国就拟订了解决中东问题的“路线图”计划,并与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就此达成一致。在对伊战争基本结束之后,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及时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

对美国来说,推动“路线图”计划的实施是伊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平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来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也有利于改变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改善与欧盟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进一步争取阿拉伯国家对反恐和美国中东战略的支持与配合。

美国之所以选择此时同巴以举行三方会谈,除布什政府已认识到解决巴以冲突在其中东战略中的迫切性这一原因外,还因为美国认为制止已持续近三年的巴以流血冲突的时机已经到来。经过这几年的冲突,巴以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以方有条件地接受了“路线图”,巴方也为配合“路线图”的实施作出了积极努力。为了此次三方会谈,沙龙和阿巴斯先后举行了两次会晤,双方均表示将为“恢复信任”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巴以之间终于出现了罕见的缓和迹象,从而为美国的调解创造了适宜气氛。

现今的巴以冲突缺少外来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有一个强大的中介方作调解显然是一件好事。尽管美国与以色列关系比较特殊,在一些方面可能有偏袒的嫌疑,但由于中东的局势不稳定一直都是布什的心结,在一些情况下的施加压力有可能阻遏沙龙无节制的强硬行为。不过最新消息表明,美国有可能出兵镇压巴勒斯坦恐怖势力,如此干涉别人内政,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更深的仇恨。

影响因素

巴勒斯坦问题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决议并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联盟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

被占领土问题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并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定居点。

水源问题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直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五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到战争结束后,只有以色列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因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及储蓄大规模军队,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袭击。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占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 (原来的停火线)。此次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大卫营合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

最新情况

2014年7月11日以色列军方今天凌晨宣布,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的有限地面进攻已经开始。这将是2012年11月以来以军对加沙采取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在7月10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称,“现阶段我们不会与任何人谈停火问题,现在停火是不可能的。”

以色列海军突击队员12日夜首次对加沙地带北部发动地面攻击。以军攻击目标为一个火箭弹发射台。一位以军方发言人称4名以色列士兵在此次行动中受了轻伤。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护刃行动”12日进入第五天,死亡人数升至135人,其中包括数十名儿童。约旦河西岸地区多地当日发生示威抗议活动,多人受伤。为促进加沙停火,英美法德四国外长将于13日晚些时候在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当前局势。

埃及政府2014年7月14日晚提出停火倡议,呼吁巴以双方自当地时间15日早晨9时起停止各种形式冲突,并在随后的48小时内,由国际调停者分别与巴以双方就停火协议的具体内容进行磋商。以色列安全内阁15日晨决定接受这一倡议,但由于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继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军当天下午再次对加沙地带进行轰炸;哈马斯16日宣布,已正式拒绝埃及提出的停火倡议。

2014年7月17日晚,以军已经向加沙地带发起地面进攻。7月18日,以色列表示已经在加沙地区恢复军事行动,以 “回应哈马斯的攻击”。 巴方则表示,以色列正在以飞机空袭和地面以及海上舰艇炮击的方式攻击加沙。7月1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好“大幅度扩大”对加沙地带武装分子的地面进攻行动。

2014年7月21日,哈马斯刚刚宣布抓获一名以色列士兵。哈马斯的电视台播放了一位蒙面发言人的声明,据其称士兵名叫绍尔-亚隆,由哈马斯旗下的卡桑旅抓获。以色列称正在调查。法新社记者称约旦河西岸有巴勒斯坦人正在鸣枪庆祝。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日节    下一篇 鼠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